科技赋能未来,创新驱动,智慧生活新篇章

哈尔滨 更新于:2025-07-26 08:38
  • 启航144766907
    #萨日娜带你自驾东北内蒙古边境游# 第四站—哈尔滨日记

    2025年7月25日 阴 长春—哈尔滨

    晨从长春动身,天还带着雨洗过的清润。预报的大雨终究没下来,倒给这趟行程添了份侥幸——原计划从北京出发,经丹东逆时针走331,临了改了经锦州、四平、长春、哈尔滨顺时针行,此刻看车窗外的晴光,忽然觉得:路和人生一样,拐个弯,或许就躲开了一场风雨。

    正午抵哈尔滨,这城刚被小雨润过,空气里飘着面包香混着江水的潮气。人说“哈尔滨是火车拉来的城”,这话站在老火车站前,才算品出滋味。砖红色的站房,穹顶的曲线像被柔风托着,窗棂上的铁艺缠枝纹,细看却带着股硬气。这站房1899年由俄国人设计,一百多年来,见过东清铁路的蒸汽机车,迎过闯关东的流民,也送过抗美援朝的兵——铁轨上的每道辙,都是东北的年轮。

    踱到中央大街,脚下的面包砖被千万双脚磨得发亮,砖缝里还嵌着老哈尔滨的影子。沿街的房子有意思,巴洛克的浮雕爬满墙,折中主义的廊柱托着尖顶,俄式木刻楞的窗台上摆着绣球花,倒像把半个欧洲的建筑都搬来了。可你站定了看,会发现这些洋楼的门楣上,早被东北的烟火气熏出了暖意——楼下卖格瓦斯的小摊,玻璃瓶装的汽水冒着泡;马迭尔冰棍的纸壳包装,被游客捏得皱巴巴的,甜香却钻过人群直往鼻子里钻。

    买根冰棍,咬下去的凉脆里,混着点说不清的滋味。这些建筑好看是真好看,可当年俄国人修铁路、盖洋楼,哪是为了给中国添风景?不过是想把爪子伸得更长些。就像这中央大街,踩在脚下的面包砖越光溜,越让人想起:有些繁华,是带着伤的。

    转道去圣•索菲亚教堂,广场上满是旅拍的人。鸽群绕着穹顶飞,翅膀拍打的声音,盖过了人群的笑。有姑娘穿着白纱裙拍照,裙摆扫过青石板,倒让这百年教堂添了点活气。建筑本无罪,有罪的是藏在砖石背后的野心;如今它立在这儿,倒成了面镜子——照得见过去的屈辱,也照得出今天的从容。

    溜达到防洪纪念塔,正赶上“哈尔滨之夏音乐会”开场。忽然有群穿蒙古袍的演员看见萨日娜老师,欢呼起来!萨老师即兴和大家跳起来,踢踏舞步踩在广场的方砖上,咚咚响,像敲在鼓点上。周围的人也跟着拍手,有小孩钻在人缝里跑,笑声脆得像银铃。

    纪念塔前的石碑上,刻着1957年抗洪的事。当年军民手挽手筑人墙,挡住了松花江的洪水;如今这儿的人,用歌声和舞步,把日子过得热热闹闹。萨日娜老师笑着说:“这才是哈尔滨该有的样!”是啊,一座城的骨头,从来不在洋楼的尖顶上,在老百姓的笑声里,在危难时拧成一股绳的劲儿里。

    夜宿老火车站边,哈尔滨的夜,凉得正好,像杯加了冰的格瓦斯——有点涩,有点甜,咽下去,浑身都舒坦。这趟旅程,看的哪是风景?不过是想弄明白:那些带着伤的过去,是怎么长成今天的模样的。

    #穿越历史与自然的边境之旅# #跟着萨日娜看中国# #哈尔滨# #哈尔滨# #哈尔滨旅游攻略# @哈尔滨文旅 @哈尔滨日报 @哈尔滨发布 @旅游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